将废水中铜离子(Cu²⁺)浓度降至0.5 mg/L以下,是许多工业废水(如电镀、印制电路板、金属加工、采矿等)排放或回用的常见要求。实现这一目标有多种成熟的技术方法,可根据废水的水质特点(如铜浓度、pH、共存离子、水量等)和处理目标选择。
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:
1. 化学沉淀法 (Chemical Precipitation)
这是最常用、最经济的方法,尤其适用于中高浓度铜废水(> 10 mg/L)的预处理或主要处理。
原理: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,使铜离子形成难溶于水的沉淀物,然后通过沉淀、过滤等方式去除。
主要类型:
氢氧化物沉淀法:
药剂: 石灰(Ca(OH)₂)或氢氧化钠(NaOH)。
反应: Cu²⁺ + 2OH⁻ → Cu(OH)₂↓
特点: 操作简单,成本低。但Cu(OH)₂的溶度积(Ksp ≈ 2.2×10⁻²⁰)决定其理论沉淀pH范围在9-12。实际中,为将铜降至0.5 mg/L以下,pH需控制在9.5-11.0之间。过高pH可能导致沉淀物重新溶解(形成[Cu(OH)₄]²⁻络合物)或产生大量污泥。
硫化物沉淀法:
药剂: 硫化钠(Na₂S)、硫化氢(H₂S)或硫化亚铁(FeS)。
反应: Cu²⁺ + S²⁻ → CuS↓
特点: CuS的溶度积极小(Ksp ≈ 6.3×10⁻³⁶),沉淀非常彻底,即使在低pH(5-7)下也能将铜降至很低水平(<0.1 mg/L),远低于0.5 mg/L。但Na₂S过量易产生H₂S气体(剧毒、恶臭),需严格控制投加量和pH,操作风险较高。
螯合沉淀法(重金属捕集剂):
药剂: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(DTC)、三硫代碳酸盐等。
原理: 药剂与Cu²⁺形成稳定的、不溶于水的螯合物沉淀。
特点: 反应速度快,受pH影响小(通常在4-10范围内有效),能处理络合态铜(如与EDTA、柠檬酸形成的络合物),出水铜浓度可稳定低于0.1 mg/L。但药剂成本较高,需注意药剂本身可能带来的COD或毒性问题。
后续处理: 沉淀后需经混凝(如加PAC、PAM)、沉淀池或气浮、过滤(砂滤、精密过滤)等步骤,确保沉淀物完全分离。
2. 离子交换法 (Ion Exchange)
适用于低浓度铜废水(< 50 mg/L)的深度处理或回用水制备。
原理: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(如Na⁺、H⁺)与水中的Cu²⁺进行交换,将铜离子吸附在树脂上。
特点:
去除效率高: 可将铜离子降至0.01 mg/L甚至更低,轻松满足0.5 mg/L的要求。
出水水质好: 可同时去除其他重金属离子。
树脂可再生: 饱和树脂用酸(如HCl、H₂SO₄)再生,可重复使用,再生液可浓缩回收铜。
缺点:
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: 树脂价格贵,再生需消耗酸碱。
对进水要求高: 需预处理去除悬浮物、有机物、余氯等,以防树脂污染或中毒。
产生再生废液: 需单独处理。
适用场景: 作为化学沉淀后的深度处理,或处理要求高纯度回水的场合。
3. 吸附法 (Adsorption)
利用多孔材料的表面吸附能力去除铜离子。
吸附剂类型:
商业吸附剂: 活性炭、沸石、专用重金属吸附树脂。
低成本/废弃物吸附剂: 改性膨润土、生物炭(由农业废弃物制成)、钢渣、粉煤灰、壳聚糖等。这些材料成本低,但吸附容量和稳定性可能较差。
特点:
操作简单,适用于低浓度废水。
某些吸附剂(如活性炭)可再生。
改性材料(如铁/锰氧化物改性)可显著提高对铜的吸附选择性和容量。
缺点:
吸附剂饱和后需要更换或再生,长期运行成本需评估。
处理大规模高浓度废水时,吸附剂用量大,不经济。
适用场景: 小水量、低浓度废水的深度处理或应急处理。
4. 膜分离技术 (Membrane Separation)
高效的物理分离方法,适用于深度处理和回用。
主要类型:
反渗透 (RO): 孔径极小(< 1 nm),能截留>99%的离子,包括Cu²⁺。出水几乎为纯水,铜浓度可降至μg/L级。
纳滤 (NF): 孔径稍大(1-2 nm),对二价离子(如Cu²⁺)有很高的截留率(>90%),对一价离子截留率较低。适合处理含盐量较高的废水。
特点:
去除率极高,出水水质稳定。
可实现废水回用。
缺点:
投资和运行成本高: 高压泵能耗大,膜易污染需定期清洗,膜寿命有限。
产生浓水: 需对浓缩液进行妥善处理(如蒸发、结晶或返回前端处理)。
适用场景: 作为深度处理单元,实现废水“零排放”或高品质回用。
5. 电解法 (Electrolysis / Electrocoagulation)
利用电化学原理去除铜。
直接电解回收:
在阴极直接将Cu²⁺还原为金属铜析出。适用于高浓度铜废水(如电镀漂洗水),可回收高纯度铜,有经济价值。
电絮凝 (Electrocoagulation, EC):
使用铁或铝作为可溶性阳极,通电后阳极溶解产生Fe²⁺/Fe³⁺或Al³⁺,后续过程类似化学混凝沉淀,生成的氢氧化物胶体能吸附、共沉淀铜离子。
特点: 无需投加化学药剂,产生的污泥量相对较少,但能耗较高。
处理方案选择建议
关键操作要点
pH控制: 对于化学沉淀法,精确控制pH至关重要。氢氧化物沉淀通常在pH 9.5-11.0,硫化物沉淀在pH 6-9。
共存离子影响: Ca²⁺、Mg²⁺可能干扰沉淀;络合剂(EDTA、氨、氰化物)会显著抑制铜的沉淀,需先破络。
后处理: 沉淀法必须配合有效的固液分离(沉淀、气浮、过滤),否则出水SS和铜会超标。
污泥处理: 含铜污泥属于危险废物,需按规范进行脱水、稳定化和安全处置。
总结: 对于将铜降至0.5 mg/L,化学沉淀法(尤其是结合重金属捕集剂) 是最常用且经济有效的选择。对于低浓度或高标准要求,离子交换法 或 膜法 是可靠的深度处理手段。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组合工艺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成本平衡。